欢迎访问城乡建设学院!
学校主页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特别推荐>>小城故事>>正文

小“城”故事,乌干达的中国足迹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4:41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王艳亚,男,中共党员,河南周口人,城乡建设学院水利1401班学生,曾多次获得专业奖学金、图书借阅之星、三好学生荣誉称号,通过英语四六级,获得外语优秀奖。目前就职于中水十二局国际工程公司,远赴乌干达参与建设卡鲁玛水电项目。

一、 不一样的乌干达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横跨赤道,全境大部分位于东非高原,有“高原水乡之称”,曾被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称为“非洲明珠”。非洲对于国人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发展落后、居住条件差、物资匮乏、卫生状况堪忧,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地方惟恐避之不及,而王艳亚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却背起行囊,踏出国门走向了乌干达的土地,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援非的道路,为那里的人们带去光明。这样的选择自然有着不少质疑,“非洲有多远,有多落后你知道吗?”“去了你会后悔的,早晚会把你的那点热情耗完。”这样质疑和偏见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过,有时候就连王艳亚自己心中都没有着对这条路百分之百的确定,但热情还是让他保持着一颗勇敢善良的心去拥抱了非洲那个新的世界,“我又没有去过非洲,我哪里知道我会有多爱这份工作”无数次的心里建设之后,握紧机票!出发!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离开祖国前往非洲,王艳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尝试和摸索中学习和成长。来到乌干达卡鲁玛项目部的两个月,他发现这里的生活比想象中要好得多,乌干达气候宜人,没有春夏秋冬只有旱季和雨季,饮食和在国内没有什么两样,领导们的关怀和拎包就能入住的居住条件慢慢打消了王艳亚在出发前的忐忑与顾虑。

在这里,王艳亚感受到了乌干达别样的魅力,和经济发展的无穷潜力。近年来,乌干达的传统农业不断创新,工业迅速发展,热带雨林独有的美丽让乌干达入选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十大新兴旅游目的地。两个月的时间让他决定在“一带一路”的时代浪潮中,像数以百万在非洲的中国人一样,建设乌干达,也建设自己的人生。

二、 异国他乡的中国足迹

简单安顿之后,王艳亚进入了土建一工区开始工作,开始了在前线不同于学校理论知识的锻炼。到了土建一工区后师兄带着王艳亚参观了工程的大坝、进水口、出线廊道以及其他施工部位,面对这些建筑和复杂的钢筋结构,视觉冲击给了他来自中国力量的震撼。慢慢熟悉了工作区域之后王艳亚开始从内业做起,从一开始填写施工日志,混凝土浇筑申请单到和师兄一起去验仓,到最后独立验仓。一遍遍拿着钢筋图去现场比对,一遍遍询问师兄和有经验的老前辈,多走、多看、多学、多问,王艳亚和项目的进度在一起成长。

在工地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晚上七点下班,在各个工作部位巡视,带着印度监理验仓浇混凝土,英语水平也在交流中飞快的进步。从未想过去非洲这样一个从未出现在自己职业规划里面的选择会给他带来如此多的故事,在乌干达的时光于他而言,是勇气,是挑战更是收获。给予和接受都是馈赠,王艳亚也在酷热下继续在非洲留下自己的中国足迹,原来心中的远方已经成为了此刻。在街头看见熟悉的国企标志,耳边有时突然听到的东方声音,目前初具规模的水电大坝都让王艳亚有着和以前不同的民族自豪感,他想用青春去呐喊,用卡鲁玛项目发声,让非洲听见中国的声音,在非洲留下来属于自己的中国足迹。

三、 中国梦,非洲梦

卡鲁玛项目是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水电项目,该项目于2013年开工,85%的资金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混合贷款,将成为东非地区最大的水电站,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发电40亿千瓦时,为乌干达带来超过两亿美元的收入,接近其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1%。乌干达与中国建交于196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稳定健康发展,“一带一路”更是让中乌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

同时,也有像王艳亚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怀着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竖起了援非道路上的丰碑,他们驻扎海外,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他们代表国家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一座座标志性的建筑,一代代援非工作者把祖国的荣光连同自己的青春烙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王艳亚是无数远离家乡的非洲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感召下扎根非洲、建设非洲,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一起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无论在“沸腾蒸锅”的吉布提,还是非洲大裂谷横穿的肯尼亚,或者在“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都遍布着中国工程和中国故事。

远在乌干达的王艳亚也希望还在校园学习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抓住一切备考和招聘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向所有城建学子送上了作为学长最亲切的祝愿。

城乡建设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国外、在基层、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发光发热,相信日后我们在援非的项目中依旧能看到王艳亚的身影和越来越多城建人的身影,让我们祝他前程似锦,为卡鲁玛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